北京,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
北京,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
北京,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

  •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张先生说
  • 作者:张五毛
  • 发布于 2017 年 7 月

1|北京没有人情味

经常被外地朋友批评:北京人钱多装逼不热情。都到了同一个城市,干嘛不一起聚聚?几十年的交情,还不把我送到机场?事实上,北京人很难像外地人一样热情——来去接送,全程陪同,北京人真的很难做得到。
北京人很忙,忙到晚上11点,还在三环路上堵着;北京社交时间成本真的太高,高到从石景山去通州吃饭,还不如去天津来得快;北京真的太大,大到根本就不像一个城市。
北京到底有多大?它相当于2.5个上海,8.4个深圳,15个香港,21个纽约,27个首尔。2006年,张先生来北京,地铁只有1号,2号,13号线,现在的北京地铁到底有多少条线,不用百度还真记不住。10年前我坐着公交去找工作,拒绝去四环外的公司面试。现在,京东、腾讯、百度这些大公司都在五环外。
外地朋友来了北京,以为我们就很近了,实际上咱们不在同一个城市,咱们可能是在若干个城市,它们是中国海淀,中国国贸,中国通州,中国石景山……如果以时间为尺度,通州人和石景山人谈恋爱就算是异地恋,从北五环来趟亦庄就可以说是出差。
十年间,北京一直在控房控车控人口,但这块大饼却越摊越大,以至于西安的同学给我打电话,也说自己在北京,我问他在北京哪里?他说:我在北京十三环。
北京是个肿瘤,没有人能控制它的发展速度;北京是一条河流,没人能划清它的边界。北京是一个信徒,只有雄安能将它超度。
北京的人情淡薄不只是针对外地朋友,对同处一城的北京朋友同样适用。每次有外地同学来京,聚会时外地同学会说,你们在北京的应该经常聚吧?我说,你们一年来几次北京,我们差不多就聚几次。
在北京,交换过名片就算认识;一年能打几个电话就算至交;如果还有人愿意从城东跑到城西,和你吃一顿不谈事的饭,就可以说是生死之交了;至于那些天天见面,天天聚在一起吃午饭的,只能是同事。

2|北京其实是外地人的北京

如果要让中国人评选一生中必去的城市,我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北京。因为这里是首都,这里有天安门,有故宫,有长城,有几百家大大小小的剧院。话剧歌剧传统戏,相声小品二人转,不管你是阳春白雪,还是下里巴人,都可以在北京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食粮。但这些东西其实和北京的人没多大关系。
走进北京各大剧院,十个人里面有六个人是口音各异的外地人,还有三个是刚来北京,没新鲜够的文艺青年,最后剩下一个是坐在角落里刷手机,熬时间的北京地陪。
来京11年,我去过11次长城,12次故宫,9次颐和园,20次鸟巢。我对这个城市牛逼的建筑,悠久的历史完全无感。登上长城,只会想起孟姜女,很难再升腾起世界奇迹的民族豪情;走进故宫,看到的只是一个接一个的空房子,还没我老家的猪圈生动有趣。
很多人一提北京,首先想到的是故宫后海798,是有历史有文化有高楼大厦。这些东西好不好?好!自豪不自豪?自豪!但这些东西不能当饭吃。北京人感受更深的是拥堵雾霾高房价,是出门不能动弹,在家不能呼吸。

3|北京是终归是北京人的北京

如果说北京还有那么一点烟火味的话,那么这烟火味属于那些祖孙三代都居住在这个城市的老北京人。这烟火味是从老北京人的鸟笼子里钻出来的,是从晚饭后那气定神闲的芭蕉扇里扇出来的,是从出租车司机那傲慢的腔调里扯出来的……
老北京人正在努力为这个城市保留一丝生活气息,让这个城市看起来,像是个人类居住的地方。
老北京人的这点生活气息是从基因里传下来的,也是从屁股下面五套房子里升腾起来的。当西城的金融白领沉浸在年终奖的亢奋中时,南城的北京土豪会气定神闲地说,我有五套房;当海淀的码农们敲完一串代码,看着奶茶的照片,幻想自己成为下一个刘强东的时候,南城的北京土豪会气定神闲地说,我有五套房;当朝阳的传媒精英签完一个大单,站在CBD落地窗前展望人生时,依旧会听到南城土豪气定神闲地说,我有五套房。
没有五套房,你凭什么气定神闲?凭什么感受生活气息?凭什么像北京大爷一样逗鸟下棋,听戏喝茶?
在北京,没有祖产的移民一代,注定一辈子要困在房子里。十几年奋斗买一套鸟笼子大小的首套房;再花十几年奋斗换一套大一点的二套房,如果发展得快,恭喜你,可以考虑学区房了。
好像有了学区房,孩子就可以上清华上北大,但是清华北大毕业的孩子依旧买不起房。那时候,孩子要么跟我们一起挤在破旧的老房子里,要么从头开始,奋斗一套房。

4

来北京十多年,我拒绝去五棵松看首钢,拒绝去工体看国安,因为没有发自肺腑的热爱,也学不会京腔国骂。但在北京久了,你会和老北京人达成某种和解。对他们有了更立体的了解,就没法再把他们简单地标签化。
事实上,不是所有的北京人都排外,我身边就有很多友好的北京土著;也不是所有的北京年轻人都不求上进,坐享其成,大部分的北京年轻人和我们一样勤奋。
你可以不喜欢《老炮儿》,不喜欢北京人的自大京骂吹牛逼,但你得尊重他们,就像尊重东北人戴金项链,尊重山东人吃大葱一样,这就是人家的文化和习性,不能入乡随俗,至少也得敬而远之。
有一次打车去林萃路,怕师傅不认识路,我打开导航准备帮师傅找路。师傅说不用导航了,那地方我知道,30年前那里是个面粉厂,十年前面粉厂拆了,建成了保障房。我说,你咋这么清楚?师傅满脸忧愁地说,那是我老家。
我从师傅的话里能听出一丝乡愁和怨恨,北京对于新移民是站不住的远方;对老北京人却是回不去的故乡。
我们这些外来人一边吐槽北京,一边怀念故乡。事实上,我们的故乡还回得去。它依旧存在,只是日益落败,我们已经无法适应而已。但对于老北京人而言,他们的故乡才是真的回不去了,他们的故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物理上的改变,我们还能找到爷爷当年的房子,但多数北京人,只能通过地球经纬度来寻找自己的故乡。
有人说,是我们外地人建设了北京,没有外地人北京人连早餐都吃不上;是因为大量的外来人口抬高了北京的房价,造就了北京的繁华。但是你想过没有?老北京人也许并不需要这繁华,也不需要我们来抬高房价,他们和我们一样,只需要一个说青水秀,车少人稀的故乡。

5

今年,北京核心城区开始治理开墙打洞,越来越多的小商店、小饭店、小旅馆被迫关门,越来越多低端行业的从业者被迫离开,这种脱衣服减肥的管理方式让北京在高大上的道路上一路狂奔,但它离生活便利的宜居之都却越来越远,离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越来越远。
那些追梦成功的人正在逃离,他们去了澳洲,新西兰,加拿大,美国西海岸。那些追梦无望的人也在逃离,他们退回到河北,东北和故乡。
还剩下2000多万人留在这个城市,假装在生活。事实上,这座城市根本就没有生活。这里只有少数人的梦想和多数人的工作。

评论的声音

爆款

它一夜成为爆款,却又被屏蔽
它轻轻的走,但却留下惊人的300万,或许500万阅读量,8万关注量,和数百篇反驳批判的文章。

作者说

张五毛没想到,这篇在粉丝催促下仅花了一个小时“随便写点”的文章,却引发了一场舆论狂欢:截止被删除之前,阅读量达到了730多万,公众账号的粉丝从几万一跃涨到30多万。反驳文章层出不穷,《你欠所有的北京孩子们一人五套房》《不要假装在生活,因为这就是生活》,爆款迭出。

鲁迅说

譬如勇士,也战斗,也休息,也饮食,自然也性交,如果只取他末一点,画起像来,挂在妓院里,尊为性交大师,那当然也不能说是毫无依据的,然而,岂不冤哉!

官方说

北京将是所有人的,但终归属于更有能力更能奋斗因而也更有钱的那些人。有野心肯奋斗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家伙们,不断涌入资源最集中机会最多收入最高的大都市,难道不是万古不变的事情吗?

长评

你欠所有的北京孩子们一人五套房

为了准备清晨五点的NBA直播,我的头儿杰哥早已到位。我俩外加一个96年生人的四川孩子是这次直播的小团队,大约两个小时后,我们将会把来自美国ESPN电视台的信号送到诸位的电子屏幕上。
做完了前期,大约凌晨四点。我们仨决定去公司楼下的711便利店买不知该如何称呼的一顿饭。那个店的店员们早已习惯这群不太寻常的顾客,他们耷拉着这世界上最丧的脸,告诉我们:包子没熟,好炖没热,只有饭团和速食汉堡,凑合就好。
说实在的,作为一个微信公号的运营者,我能理解(虽然不能认同)某些公号的文章刻薄而无耻的原因:为了表达和论证某种立场,你必须给自己论据的全体贴上标签。

未来北京是谁的 |中国青年报

北京到底是谁的?
空谈无益,还是从前几天广州一条消息说起:广州将实行租售同权政策,拥有住房和租房的同等享受入学待遇。这个消息当时也是瞬间引爆了,虽然还只是广州,但上海北京翘首以盼啊。期待很快也会推广到所有一线城市。反对者认为将会推涨房租,更要命的是教育资源将不再按照户籍来分配,而是给到任何出价高者——只要你付得起学区房的房租。
还记得发生在春天的争吵和哭喊吗?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居然买不起一套北京的学区房!以后应该不用哭喊了,你买不起没关系,只要你租得起。未来政策往这方面调整应该是大概率事件,你只须等待。
这说明什么?说明解决北京户口问题的大方向:淡化北京户籍制度,代之以经济杠杆,只要你有本事,或者自信未来会有本事,你就可以逐步享有过往只有“北京人”才有资格享受的各种资源和便利。
具体来说,其实核心目标只有一个:教育资源不再以户籍来分配,而是由支付能力再分配。至于北京户籍的其他便利,医疗、社保、养老等等,只要解决了教育问题,这些都是容易解决的次要问题——谁让我们中国人这么在乎孩子的。
因此,“北京未来是谁的”,答案也就很明显了:北京将是所有人的,但终归属于更有能力、更能奋斗因而也更有钱的那些人。
这是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普遍趋势啊!有野心肯奋斗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家伙们,不断涌入资源最集中机会最多收入最高的大都市,难道不是万古不变的事情吗?白居易的故事咱们就不讲了,纽约伦敦什么时候说过没有户口你不能来啊,否则人生奋斗还有什么意义?
如果不行,那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,改变它难道不是必须的吗?
虽然我是北京人,享受户籍带来的种种便利,但我知道,这种不公平不合常理的事情,终究要改变的。
同时,“有五套房的老北京人”必然会在变革中受到冲击。他们中间能力强肯奋斗的也就罢了,倒是那些能力差些、运气差些的,恐怕会被逐渐挤出城市核心。因为经济杠杆取代户籍便利,必然持续推高北京的生活成本,很大可能未来你还真的就住不起北京了,哪怕你手上握有祖传房产。靠祖辈吃饭的老北京很可能就这样被挤出被分流,为更野心勃勃对未来更自信的新人让出位置。
或许,这就是未来十年二十年北京、上海、深圳将会持续发生的故事。没什么可以争吵的,这是大趋势,也是人类历史上一直在发生的事情,只不过我们要让它重新发生。
李方 来源:中国青年报 ( 2017年07月25日 02 版)

人民日报评

每一项高成本的困难,应该都被更高的收益对冲了
这几天,一篇《北京,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》的爆款公号文,再次撩动了大家的神经。
在笔者看来,此文是典型的怎么邪乎怎么写。先贴标签,再煽情绪。北京没有人情味儿、老北京人屁股底下五套房、2000万人成了假装在生活……有篇反驳文章的标题我觉得挺好:《你欠所有的北京孩子们一人五套房》——不够五套的,找你要你给吗?
结论虽邪乎,但迷惑人的地方在于,不是一点边儿都不沾。在北京,距离远、时间紧,聚会确实没有小城市那么频繁;生活成本交通成本都高,房贵米贵也是有的;从外地进京,没有父辈积累打底,白手起家的压力大也是真的。然而,依我看,即使这些困难都存在,大家也不是假装在生活,而是在过新生活。
人情相对淡一些,这正是现代生活的特征。过去,在乡村,每逢农闲百事无,“一天喝一次、一次喝一天”都成,在任何一座强调效率的现代都市,怎么可能还这样生活呢?过去是乡里乡亲的熟人社会,家家户户熟不拘礼,推门就进;现在是高楼大厦的陌生人社会,人们更尊重彼此的独立和隐私,人际交往更强调分寸感,这有什么不好呢?更何况,有分寸感不等于疏离寡淡,吃饭点儿到饭馆里瞧瞧去,一桌一桌,呼朋唤友,晚了都得排队等号,何来无人情之忧呢?
漫谈音乐教育大学生身高体重的分析